1.西安古城墙·回民街·小吃
第三天。今天晚上七点回北京的高铁。
在酒店的餐厅吃了免费的早餐。收拾好行李,寄存在酒店。我们背着包,拿着伞。今天我穿了一条七色彩虹长裙,水红色的国风小袄,凌穿了一件肉粉碎花连衣裙。我们继续穿过那个卖菜的早市。西安人朴素的面孔不太能让人记住,但那种从容安然的神韵和骨子里露出来的淳厚,丝丝缕缕,融入了我的一份记忆之中。
穿过早市,是一条南北通直的马路,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,赶往地铁站。初秋的风,不晕不躁;初秋的阳光,又明又媚。马路上十分干净,偶尔有几片红黄斑驳的落叶。西安给人的印象很好,不像北京那样喧闹无序,也不像小县城那样逼仄单调。
有人说,来西安一定要看看西安的古城墙,它是“神奇西北100景”之一,是一部无字的史书,是一个城市见证盛衰的印记。
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,明代修建了古城墙。城墙高十二米,顶宽十三四米,底宽十七八米,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,周长13.74千米。城墙主城门有四座:东门长乐门,南门永宁门,西门安定门,北门安远门。为了交通方便,现在已有十八个门。城楼上的正楼四角翘起,三层重檐,回廊环绕,古色古香,巍峨壮观。
古城墙主要用来防御的,建造了护城河、吊桥、闸楼、箭楼、正楼、角楼、敌楼、女儿墙、垛口等一系列军事设施。城墙四角有角墙,城墙外有城壕。城墙上有垛墙,据说一共5984个,垛口可射箭和瞭望。城墙每隔120米修一座敌台,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……我们沿着石阶一步步的向上走,站在垛口处望去,远处高楼林立,鳞次栉比,近处护城河绿草掩映,碧波荡漾,如此雍容恬然,静谧安洋,我们一边感叹着古人的伟大,一边庆幸战争离我们有些遥远。
黄土、石灰、青砖……感受过隋唐的风、五代的雨、明清的云聚云散,经历了解放后可能被推倒的惊险,就像树木的年轮,岁月流逝,城墙增厚,你依然默默屹立着,承载着,记忆着……
“我想在这里走来走去……”
“好的,我给你拍摄。”
“我想穿上粉色的古风裙衫,走来走去……”
“好的,穿吧。”
每个垛口,都有一串红灯笼,在一片青灰色中多了几分雅致俏丽。我们走走停停,闲聊欣赏。我抚摸着一块块青砖沧桑的脉络,似乎血脉里多了几分厚重。前面的城墙好像无穷无尽,我们不禁慨叹古代将士巡一次城,该走多远该多累呀。此刻,人们在上面奔跑,骑单车,漫步……何其悠然自在。
“再走还是这样,走不动了,下去吧……”我说。
“好,我们去看钟楼和鼓楼。”凌说。
下了城墙,城门口的紫薇花开得正艳,轻轻碰触树干,花枝乱颤,笑靥微展,煞是动人。我继续摆拍,凌不厌烦的为我拍照。
到了钟楼,鼓楼,我们去问车上的导游,票怎么卖?导游说,还是别买票了,远远看看就行了,里面其实也没什么。正值中午饿了,好吧,远远和它们拍一张合影,就算来过了。很多时候,我们都是在匆匆打卡,打过卡了,就仿佛完成了作业。其实根本没有真正融入欣赏,不过是浮光掠影。到此一游,人与人的相遇,也是擦肩而过的缘分。与一朵花,一棵树,一个建筑……也不过是一刹那的擦肩而过罢了。
“我们去回民街吃好吃的吧……”凌说。
“好嘞,再买点儿特产,带回去……”我说。
“四点半去酒店拿行李,坐地铁到高铁站,七点的高铁时间很富余……”凌说。
回民街果然热闹,不过以外地游客居多。我们在流动的吃货大军中,感受着西安的小吃文化,我们还逛了逛氤氲着书香气的高家大院。凌在美食讲究上比我有心得。在西安这几天,我们尽量吃西安的特色食物,秦镇米皮、𰻝𰻝面、米粉、肉夹馍、羊肉泡馍、甑糕……发现味道的确比较独特,但我心下总有一丝不服气,觉得它们并不见得有家乡蔚县的豌豆粉、莜面饸饹好吃。在回民街,我们吃了甑糕和红柳羊肉串。有名的陕西𰻝𰻝面,这里人们叫它裤带面,我觉得很像小时候母亲做的揪面片,亲切,质朴,解饥。
进了几家特产店,货比三家后,我们买了柿饼、无糖糕点、一封秦酥、狗头枣……回去给老人尝尝,好吃难吃,就是一份心意。
当我俩提着大包小包、打车回酒店拿行李的时候,已是下午四点多,我们再坐地铁到西安北站,高铁还有一个小时出发。来去匆匆,我们即将离开这片关中大地,回我们的家乡,燕赵大地。
2.不是结局的结局
三天的时间,微信运动显示我们每天都超过一万五千步,我的脚踝肿得像发面馍馍。我们走过不少冤枉路,有一次,我们发现走错了酒店,在夜风中相视大笑。还有一天早晨,我们去餐厅吃自助,错把生鸡蛋当熟鸡蛋,啪啪敲开,流了一桌子的蛋液,我俩笑得肚子疼。
旅游就是这样,所有的规划都可能在具体行动中发生变化。于无意中体验新奇,在慌乱中找到突破口。累,并快乐着。凌,是一个好伙伴,总是为我着想,又事事操心。只有一次,她对我提出批评,就是我老看手机,不陪她好好聊天,我知错就改,后来不再手机控。我和凌相约明年暑假,我们找一个陌生城市,继续去体味旅游的乐趣。
上了高铁,回望西安,渐行渐远。
“九天阊阖开宫殿,万国衣冠拜冕旒”,西安曾作为古代都城典范,布局严谨,规模宏大,人文荟萃。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已经遥远,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,如今,它正开启着属于它的新时代。
不再是“西北望长安,可怜无数山”,人们随时都能来此地旅游,它成为国内最火的旅游城市。人们来此,是寻根,是溯源,是寻找华夏古老文明的印记。
三四天的时间,我们虽走马观花,只窥其一角,但,它难以掩挡的王城气概和包容大度的新城风貌,已经印刻在我们每一位过客的脑海中。这里的空气中,总是充满了历史长河里的典故与传奇的味道——丝绸之路驼铃的清脆遥响,各国朝拜使臣的络绎脚步,远赴西方玄奘法师的决然身影,深宫华殿里妃嫔媵嫱的舞姿冷袖……走在大街上,行在城墙下,不经意间,便会与丰富厚重的历史交错,同频,相生。
仿佛掬在手心里的水,即便流走了,也湿润了掌纹。
西安,告辞。愿你安好。